单于姓的起源

姓氏读音:chán yú

姓氏起源

  从《姓氏寻源》和《汉书·匈奴传》的记载考证可知,单于氏源自少数民族的匈奴。历史上的匈奴最高统治者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匈奴语中的“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这样的一个伟大意义所代表的人物,当然,后代子孙就有以单于为姓,称为单于氏了。望族居千乘郡(今山东高苑县北一带)。这一姓氏出现于后周时期,得姓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以单于为姓的名士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可能是受汉本位思想的影响,认为用外来种族的姓氏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和常驻歧视。就连《中国名人大辞典》也没有收到一个此姓氏人。但据考证,也并没有绝迹,现今山东的历城、益都一带,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姓单于的人家,这也可能是宋本《百家姓》上出现单于一姓的自然原因吧。

郡望

  1、单于复姓望族居千乘(在今山东高苑县北25里)。   2、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置郡,东汉时改为乐安国。

堂号

  驭民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称单于,他驾驭一方人民。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一带。   曲调名,又称小单于。

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祁连山境,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我国唯一处在雪山之中、海拔最高的一座石窟群。因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故其名气虽非鲜为人知,同时也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由三个北凉石窟和四个元代石窟组成,分布在方圆十余里的范围内。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 南北马蹄寺石窟群,山林郁秀处长满苍松和灌木山花的山岗,把马蹄寺分隔为南北两寺。北寺规模较大,建筑宏伟,香烟最盛,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又名马蹄北寺、普光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主体部分。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据史书记载,石窟开凿于晋代,郭禹凿石窟隐居,著书讲学,后人扩大石窟,成为名寺。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原来系汉传佛寺,自元代演变为藏传佛教。寺院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胜地,在宗教艺术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三位一体,开了全国佛教艺术的先声。 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条名叫刺沟的山谷深处,从刺沟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约100米以上褐红色绝崖,金塔寺石窟就开凿在距地表约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条211级的陡峭石梯可达;两个洞窟均座北向南。中有栈道连通。从洞窟的形状、塑像、壁画的风格看,都属北魏时期。其中东窟的规模较大,艺术价值也高。洞窟深广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顶,几乎占据了窟顶大部分容积,四周只有可容两人并行的通道。这座方形塔柱,四面开龛供佛,在龛和群像之间,满饰飞天和供养菩萨,都是彩塑,立体感很强,而且表现出躯体结实丰满,表情生动自然,形态优美多姿。特别是彩塑飞天,前身、两腿飞舞的飘带,离开了龛壁,别具一格,栩栩如生。 马蹄寺石窟群价值极高。第一,它保存了中国早期石窟(北魏前)大量雕塑精品。因新疆早期石窟的雕塑毁坏殆尽、敦煌石窟的早期雕塑数量及少,且零碎不具规模,不足据以进行全面研究,故马蹄寺石窟群的大量雕塑在文物价值上就愈显得弥足珍贵。第二,它完整地展现了我国早期石窟的过渡性艺术风格,为我们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第三,它保存了中国仅有的四个喇嘛教石窟大量的建筑、雕塑、壁画精品。第四,她是现存仅次于莫高窟的一座中国“通史型”的石头艺术博物馆。上起北凉,下迄清代,这一千七百年间,历代都在北凉石窟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作品。 查看百家姓://www.zbyw.cn/baijiaxing

相关名人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