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
pàn
区别,分辨,断定:判明。判辨。判据。判读(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判断。
分开,截然不同:判然。判若两人。判若鸿沟。
评定:裁判。谈判。判卷子。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裁决:判词。判决。判案。
古代官名:通判。判官(中国唐、宋两代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传说中借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
笔画数:7;
部首:刂;
笔顺编号:4311322
判的词语、例句、意思详解:
判
pàn
【动】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判决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区别;分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裁定。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为了评价或强调的目的)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通“拚”。舍弃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判
pàn
【名】
半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判决狱讼的官。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裁决诉讼的文书。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判案
pàn'àn
∶判决案件
∶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
判别
pànbié
∶根据不同点加以区分;辨别是非
判别颜色相同但龄期不同的熔岩流
∶察觉出或辨别出容易与邻近或其他事物相混淆的某事物
判别真假
判处
pànchǔ
法庭依照法律对触犯刑律者的审理和裁决
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判词
pàncí
∶判决书的旧称
∶断语,结论
两人得出的判词绝然不一
判定
pàndìng
判别断定;裁定
判读
pàndú
判断视觉符号所包含的信息
卫星照片判读
通过图像分析,把断层的活动性质判读出来
判断
pànduàn
∶判决
必须按照每一个具体案子的是非曲直来判断
∶估计(如品质、行为或人的)程度、力量、价值或性格
判断危机的严重性
∶分析裁定
很快判断出候选人
判断
pànduàn
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运用判断的严密性
判断力
pànduànlì
分析决断的能力
判官
pànguān
唐宋时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借指阎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
坐谪兴国州判官。——清·张廷玉《明史·海瑞传》
判据
pànjù
判断的根据
没有判据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判决
pànjué
封建时代指官府断案,后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
体育比赛中裁判员作出的裁判决定
裁判判决黄队犯规
判决书
pànjuéshū
法院根据判决完成的文书
判例
pànlì
某些国家经有权机关确认,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加以援用的判决
判明
pànmíng
分辨清楚;弄明白
判明是非
判然
pànrán
形容差别特别分明
他的脾气和以前判然不同
判若黑白
pànruòhēibái
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形容界限分明
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清·方望溪《书祭裴太常文后》
判若鸿沟
pànruòhónggōu
形容界限很清楚,如同隔着鸿沟一样
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鲁迅《伪自由书》
判若两人
pànruòliǎngrén
形容前后明显不同,好像是两个人一样
判若水火
pànruòshuǐhuǒ
像水与火那样,互不相容
判若云泥
pànruòyúnní
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的距离那样远。比喻高低相差悬殊。也说“判若天渊”
判刑
pànxíng
司法部门依据法律给罪犯以刑事处分
判罪
pànzuì
法院根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
判怎么读,多少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