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人,走了千年;
一朵花,开了千载。
谁能跨越千年而美丽?
是周敦颐,人们仰慕千年的莲花君子,人们读了千载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中国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如禅宗的慧能,如西方的马丁·路德。老子以五千言而成为道家的鼻祖;周敦颐却以一篇只有两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被誉为理学开山。
真正有大智慧大学问的人是不用多说话的。
二
命运是人的影子。
在古代的读书人中,周敦颐是幸运的,他生在文人的黄金时代。他诞生的那年,刚刚继位的北宋真宗皇帝就做了一件令天下读书人兴奋的大事:追封孔子、颜回为国公。接着,自撰《劝学诗》,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的时代就是太平盛世。王夫之的《宋论》开篇就说:“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义,文教用兴,盖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他认为北宋延续百余年,可以与文景、贞观媲美。其时,赵宋王朝已经完成了太祖赵匡胤的开创阶段和太宗赵光义的统一阶段。真宗打理天下的法宝也是从祖宗那里继承来的,以文黜武,重用儒臣。于是,攻读经史、讲求学术,成了士人的唯一出路。
这样一个有着雍容气度和开放胸襟的时代,一个人文渊薮所在的时代,天下读书人怎不万分珍惜呢?
仿佛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周敦颐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让后来的读书人无限羡慕,无限神往。周敦颐是这时代的宠儿,他又将为这时代增添绝代风华。
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次选择,一种有意安排。
我曾在故宫博物馆见过明人王会的《濂溪故里图记》,那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图画,唤起我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愉悦心情。周家的屋后有石山围绕,山势从西至东,逐步隆起,远远望去,像一条匍匐不动的无足大虫,故谓之豸岭,又名道山。山的尽头涌出一股泉水,从石窦中喷泻而出。山顶有一小寨,石头垒成,人们说是安心寨。这方水土就这样宁静之中透着一种刚烈!
后来,我到湖南道县,在周敦颐故居徘徊,见门前一条溪流,清清澈澈,波光粼粼,导游说这就是濂溪。水边有濯缨亭、濯足亭、钓游桥,是周敦颐小时嬉戏的地方。看来,一个人成了大器,他经历过的所有物什,都被罩上了神圣光环。人们凭吊也好,纪念也罢,总想从中找回什么,总盼望从中悟出点什么道道。我来这里寻找什么呢?
周敦颐生在书香仕宦世家。父亲饱读诗书,在广西做县令,母亲是龙图阁学士郑向的妹妹,知书达礼。周敦颐在父母的宠爱里,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童年。他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对什么都感兴趣。
周敦颐1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孤儿寡母一筹莫展的时候,舅舅郑向将他们接到了京城。一见周敦颐,郑向立即喜欢上了这个聪慧的孩子。郑家的子侄均以敦字为辈,于是,郑向也用敦字为敦颐取名。可能是周敦颐从小为人、治学都很诚实,或者是他的舅舅希望他淳厚诚实,故取名敦实,因后来宋英宗做太子时被赐名为宗实,为避讳,才改名为敦颐。在郑向的指点下,周敦颐攻经读史,“行谊早闻于时”。后来,朝廷给了郑向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已做杭州知府的郑向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推荐了外甥周敦颐。于是,没有进士资历的周敦颐做了分宁县主簿,一个主管祭物的衙门小吏。
这份胜似骨肉亲情的宠爱,如歌如诗,为周敦颐的仕宦前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确实,郑向也没有看错人,后来周敦颐回忆说,舅舅对他一生影响最大。郑向是在刻意培养一代英才,在不经意间成就一段历史。
千年圣洁